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來自生活の創新元素~之one

以生活為題材的感受力畫家~梁晉嘉


梁晉嘉:

「具象繪畫最可貴的並不是那個具體寫實的細節刻劃,而是在具體描繪的背後所表現的審美體驗和精神內涵!」


~~~~~~~~~~~~~~~~~~~~~~~
本文摘錄自 East Gallery<<靜謐中的真性情>>

剪紙家魏伊平,是人稱「剪花娘子」的剪紙第一能手庫淑蘭的傳人,為雜誌 Vogue 國際中文版創作封面,她提出 : 「 最傳統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前衛,因為民俗生命力的東西是世界性的,不分國界的 ……. 。」  十九世紀俄國藝術評論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與美學》一書中就曾提及「藝術與一切藝術品其毫無例外的一個首要作用,就是再現自然和生活」。這一句「回到生活裡」,就是所有寫實主義的開端 。


梁晉嘉在台北芝山附近的頂樓畫室處處散落一股懷舊的氣氛,書櫃上擺滿他早期留學西班牙帶回的老陶罐 、 花瓶,近年在光華商場搜羅來的古董 、 青瓷 、 布袋戲,還有各種奇奇怪怪的老東西,室外花草如蔭,杜鵑花開著,而室內暖紅色的歐洲仿古瓷磚地板襯著畫架上金框子的油畫作品,整體空間裡有一種中西合璧的味道 。

  仔細端詳滿屋子的新作品,著實令人打由心底激動起來,這二十來張的作品延續了梁晉嘉九 0 年代留學西班牙的靜物創作系列,並加入許多人體題材的作品。首先抓住眼睛的是一張名為【 This is not a plastic bag 】的靜物作品 , 畫中是一顆顆描繪精密結實的碩大柿子 ,柿子被裝在 紅白條紋塑膠袋裡,觀眾從畫家高超的寫實技法所造成的錯覺中,似乎隱約嗅出透明塑膠帶中柿子的水果香氣 !
This is not a plastic bag   


  台幣一元不到的紅白色塑膠帶竟然可以入畫,並且在畫中產生高貴的油畫質感,不禁令我感到嘖嘖稱奇 ! 對於【 This is not a plastic bag 】,梁晉嘉說 : 「 台灣消費者迷信「名牌」的現象,已到達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而我畫中的塑膠袋已經不是塑膠袋,是油畫 ! 。」講到這裡,畫家的臉上出現一絲自信慧擷的笑容 !

 若你想鑑別一張寫實作品的高下,判定在畫家能不能 ” 「 畫的像」 ? 如果這一關通過了,代表作品只是通過初階考試,而第二關面臨的考驗是,畫家能否描繪出 空間中"無形的感受",例如 : 流動空氣 、氣味、溼度、觸感、溫度、速度、聲響………,如果這一點也具備了 , 那麼這位畫家已經具備中、高階的專家等級 !


 作品【早安臺灣】中 , 畫家選了台灣人最熟悉的油條豆漿早餐作為表現主題,對於免洗筷藍 、 白拖鞋等這些最便宜的日常用品 ,作為材料昂貴的油畫的歌誦對象,他鍾情於尋找生活裡樸實的對象,傾注全部感情與精力去塑造畫面,透過這些靜物作品,我們可以捕捉到台灣人民生活的趣味,台灣人愛吃的豆漿早餐,也包含著台灣人對生活的愛與尊敬。

早安臺灣


畫家從 1990年代的木箱系列作品、童玩布袋戲系列、早餐系列,一直到2007年的<早安台灣>,持續的在靜物領域上錘鍊技法,並且在情感上深化”台灣味”的畫面,他並非眩 技的玩弄畫面質感,也不刻意經營戲劇化情節,而是認真地檢視自身與這塊土地親密關係。 看著梁晉嘉的靜物作品,不禁讓人聯想到兩首著名的 台灣囡仔 歌謠 (台語發音): 

火金姑 >

食阮的清米飯 配阮的鹹魚脯  魚脯芳魚脯甕

頂茨?雞公  ?到句句叫 白米換白石 白石好做粿


<迎客>

大門開開迎貴客 茶甌深深泡好茶 
廳頭廳尾人挨擠 灶前灶後玲瓏踅

紅龜四果閣粿粞 瓠杓鱟杓及飯籬 
呵咾大哥好厝地 呵咾大嫂敖理家

  豆漿、米飯、泡茶、吃 粿一一和著押運進入了詩歌與畫面 ,說到這裡我們似乎看到一位男子拿著畫筆,不卑不亢的為描繪出台灣樸實絕美的小曲,在方塊畫布上,營造抒情與質感兼備的作品,我們似乎可以將梁晉嘉的藝術定調為傑出的台灣「庶民題材的歌手」 。


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馬里蘭行動生物實驗室(MdBioLab)

·      會想體驗最先進儀器能做什麼嗎? 想知道目前生物科學在做什麼嗎 ?由美國麻里蘭生物科學基金會 (Maryland BioScience Foundation )贊助的行動實驗室,將13公尺長的卡車改裝成實驗室,配有最先進的實驗儀器,以及操作指導員,實驗室包括有趣的DNA檢測(如罪犯…)、血液檢測(疾病…)等,藉由卡車的便利性,巡迴馬里蘭州的中學,從趣味的實驗,以及分享啟發學生對科學、生物、化學的興趣,或是讓對生物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更確認未來的性向!
  
  這個體制外的創意學習體驗已有10年的歷史,對台灣中小學無法改變的以考試為主的學習模式,不僅無法讓同學提早發現自己的性向專長,也不易激發潛藏的創新能量,更抹煞學生嘗試、挫折再嘗試的學習挑戰精神。

   馬里蘭的行動體驗學習讓體驗的學生開心,也讓學校老師覺得在教學上得到幫助,這種行動體驗的模式無疑是可以突破國內現行僵化教育體制的創新模式之一,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好的機會與方式!

 
  
 ~~~~~~~~~~~~~~~~~~~~~~~~~~~~~~~~~~~~~~~~~~


 Maryland BioLab Brings Science to Local High Schools

from:01/17/2014  VOA Learning English

If you were a high school student how would you like to learn about science?  Would you want to sit in a class looking at pictures in a textbook or working on a computer?  Or would you like to perform experiments in a modern laboratory with help from real scientists?

Students in one American state are doing that now. Steve Ember reports.
圖1、給中學生體驗の馬里蘭行動生物實験室(MdBioLab)


Most schools in America do not have the latest in laboratory equipment. It is just too costly. But the eastern state of Maryland and a non-profit group found a way to make such equipment available during some parts of the school year -- they put it on a bus!

The 13-meter-long Maryland BioLab is a mobile classroom filled with equipment that lets students explore many kinds of science. It travels around the state visiting schools. Today the bus has stopped at Patapsco High School and Center for Arts in the city of Baltimore. Science teacher LeahWarble is very pleased that her students could perform an experiment using real chemicals.

“Today the chemistry students were able to do an acid-based hydration, which means they neutralize an acid with a base. Normally, they would do it through simulations on the computer. The BioLab is allowing them to do it in real life,actual time and actually apply it to something we use in real life, which is bio diesel.”

Scientist Angel Mangus led the mobile laboratory on the day VOA visited.

“There are two TVs, there is one down this end and one down that end. If you get lost at any point in time on your paper or what I am saying and you cannot see me, I have a camera. So I will do everything along with you. I will fill out the paper with you…”

Ms. Mangus says the equipment lets students explo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scientific interests.

“We have everything from biology to forensic science. So we have a blood lab where they go ahead and test if any of the evidence samples had blood on it. We also have DNA analysis lab where they are trying to test and see who did a specific crime. And we also have chemistry.”

The mobile lab has been bringing bioscience education to schools around Maryland for more than 10 years.

“It’s really nice to get them in here with hands-on activities. They get really excited and want to be engaged.”

Ms. Mangus talks to the students about how she became a scientist.

“At the end of each class, if we have enough time, we like to take five, ten minutes and talk about us, ourselves. We tell them how we got into science,maybe where we went to school, what we did, the different kinds of things wecould do.”

She says many students finish their experiments and leave the bus excited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becoming a scientist.

The Maryland BioScience Foundation supports the BioLab program. BrianGaines is the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the foundation. He says the organization’s goal is to help creat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

“We use this program to talk about careers in science, not only science, but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Mr. Gains says students on the bus get real-life experience they do not get in a classroom.
  
“The equipment that students use on the mobile lab, they do not have in schools. Our instructors are actually scientists, they work alongside the teachers. They bring that science experience from the laboratory into the schools and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use the newest techniques that wehave in science.”

That made a difference to 15-year-old Seda Sinan, who is interested in biology.

“It gave me more materials to work with than what I have at school. It is, like,more interactive.”

Her classmate Shenara Jefferson agrees.

“It really showed me how just a little bit of difference can really impact your product when you are doing something in there. Like I only added just a little bitof the solution and it completely affected my entire thing.”

Back in the school classroom, Leah Warble’s students continue working on the results of their experiments on the bus.

“It does help me do my job.”

Ms. Warble says children usually do not know what they are interested in until they get real-life experience with a subject.

“Well,the excitement of feeling like a real scientist, even just a change in what they are wearing, wearing goggles and blue gloves versus white gloves made them feel more like television scientists, if you will. Being allowed to handle this kind of situation makes them more responsible for the work because they are now intrigued in doing it and they feel respected and responsible since wehave them those opportunities.”

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牧師與街友吃團圓飯


過年除夕,最能感受大家趕回家團圓的氣氛,但您知道嗎,這個時刻洽巧也是最需要公益投入的時候。5年前曾聽過一個電台台語主持人,每年除夕一定要排班,因為她要用聲音陪獨居老人守歲,聽了很感動,真想每年送年夜飯給她,陪她一起渡過這有意義的時光。今日在香港新聞看到另一公益案例~~想想看在這極需溫暖的時刻,我們還能做什麼創新公益呢?! ^^

~~~~~~~~~~~~~~~~~~~~~~~~~~~~~~~~~~~~


街牧師」林國璋與露宿者吃團年飯,盼他們來年獲執法部門善待。
街牧師」林國璋與露宿者吃團年飯,盼他們來年獲執法部門善待。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新年伊始,「街」牧師林國璋帶備數十個飯盒,與深水露宿者慶團年。守護露宿者近兩年,林國璋期望新的一年,政府官員能擦亮眼睛,體諒露宿者苦況,人性處理露宿者問題,「希望高官視市民,特別是貧苦大眾為家人一樣看待」!
農曆新年人人喜氣洋洋,但深水露宿者卻悲喜交集,因為上月二十二日清晨,越南裔露宿者丁輝成疑不敵寒風,猝死於尼龍上,令林國璋慨歎自己做事不夠快速,「早前已帶幾件寒衣過來,原本打算問他們夠不夠暖,誰知話說未完,就凍死一個」。
與露宿者一同吃團年飯的,還有為基層爭取權益多年的神父甘浩望,他認為港人不了解窮人困境,「同樣的地盤工作,香港人做日薪有七百元,越南裔露宿者只有五百元」!
對於近年多了港人自發向露宿者派發物資,甘浩望認為要真正幫助他們,不能單單派飯,應主動為他們爭取權益。
林國璋與數十名露宿者吃過團年飯盒後,便為剛去世的露宿者丁輝成舉行追思會。儀式雖以基督教形式進行,但亦有丁輝成的生前好友,在遺照前放下不少食品。
前年的二月十二日,政府多個部門的執法人員在通州街天橋底掃蕩,充公露宿者被褥、衣物等財物,此事令林國璋開展關注露宿者的「守護兄弟行動」。兩年來,清場行動不復見,露宿者有容身之所,林國璋期望新一年,政府官員與露宿者能互相體諒,當局能夠人性處理露宿者問題。

source:星島日報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古新混搭的藝術魅力,王九思時尚鏡頭下的新《二十四孝》

Heineken Light Creative Hotspot 創意熱點的展覽又來了~繼 AKIBO 李明道的大型裝置《光虫》、林俊廷的互動木馬裝置和 CM Leung 蔡敏亮的攝影作品後,藝術家王九思為充滿歷史軌跡的展場帶來了一絲現代時尚感,他從中國傳統文學中汲取靈感,將愚孝行為對比時尚崇拜,透過商業攝影另類詮釋二十四孝、三十六計等故事。
《二十四孝》民間故事搭配上時尚元素,兩個完全不會聯想在一起的事物,一古一今會產生什麼火花?



走入華山紅磚區的 Heineken LIGHT Creative Hotspot  創意熱點,本月的展覽讓整個空間呈現出既東方又西方的氛圍,藝術家王九思將傳統文學故事《二十四孝》的教化典故比喻成現代人效忠時尚的警世寓言,中國自古流傳的《二十四孝》民間故事加上時尚元素和攝影手法,嘲諷眼下時尚文化種種誇張行徑,古與今的事物經過王九思巧妙的安排,便成了實現衝突卻又和諧的巧妙之作。

出生於台灣的王九思(右圖),曾就讀紐約 Parsons 設計學院,創作領域跨時尚設計、廣告創意、攝影、造型到彩妝造型,長年居住國外的他,成長過程中同時受中式傳統文化與歐美當代潮流的雙聲道灌輸與激盪,這也讓王九思開始從事創作時,想起了華人的傳統文化,因此融匯東西方文化的創作就成了他作品中最鮮明的特質。


王九思曾參與國內許多藝文展演,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主辦的「流行的意外」,以及「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等,也曾受邀至中國參與「7080 台灣新生代設計人展」。

例如作品中的「戲彩娛親」,畫面中呈現一張古典時尚的美麗漂亮的臉蛋,畫上了五彩繽紛的色彩,嬌媚地擺著 POSE 呈現在冷峻的形象中,旁邊的一行字這樣寫著:「快速整裝、巧妙換容、膚質底下的思慮層次靈活,以趨近詭譎多變的時尚聖殿」。

而在中國《二十四孝》故事裡,這個成語故事是:「春秋時期楚國隱士老萊子,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 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得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王九思把華人認為極端誇張對孝的信仰套用在時尚追求上,發現許多效忠時尚所衍生出的奇妙行為,和許多愚孝的故事可說是相庭抗禮、不分軒輊。(Photographs by 翁子恒)

王九思把中國人對孝的信仰的誇張行為套用在時尚崇拜,他衍伸故事的精神,但將時尚的元素注入,就成了作品下這般的解讀模式──以時尚為最高的指導原則,將一切作為都歸咎為了時尚而努力奮鬥!「流行時尚」的概念被「擬人化」為二十四孝當中「父母」的角色,再將故事以廣告攝影和民俗插圖方式,呈現出一幅幅效忠時尚的荒謬圖像,透過愚孝典範反諷盲目追求時尚的執迷。



 
Heineken LIGHT Creative Hotspot 創意熱點進駐華山文創園區,和傳統的藝術空間或畫廊不同,創意熱點洋溢啤酒 mix 藝術的輕鬆感,這個空間持續舉辦了來自各方不同藝術與設計人士的絕佳創作。(Photographs by 翁子恒) 

另一幅「負米養親」,以時尚商品做為滋養的糧食,諷刺現代人服用了過多時尚品,在享盡奢華種種之後,再多的時尚行頭,也無法填滿人內心裡真正的需求,透過這樣的文字圖像衝擊觀者,使重新省思自己的價值觀!

除了經典的《二十四孝》系列平面創作,這次王九思也帶來另一件軟雕塑作品《氣》(如左圖),運用木材、樹脂、壁紙、樹膠等材料,以彩色布條拉出靜止的氣場線條,同時搭配製作過程的動態影片,呈現奇妙視覺張力。

王九思認為「氣」是可見的物質,也是不可見的能量,代表著人、事、物在環境中相互作用影響下的能量展現,「氣場的平衡」與「正向能量的提升」一直都是東方文化的關切的主題,現在西方的討論也漸發展起來,王九思具象化不可見的「氣」,以線條、輪廓、顏色、質感的時尚形態呈現出來。

由觀念攝影創作從當代視角切入中華文化,現代與傳統兩種不同觀點的交融與激盪似乎也正符合Heineken LIGHT的品牌精神「就是要跳」(Bounce),具衝擊的創意想法鼓舞人們跳脫既有思考,突破生活中安逸假象,體認最深的美好!編輯/洪佩君
Heineken Light Creative Hotspot 創意熱點
展覽時間:2013.11.15-12.01
展覽地點: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紅磚六合院西7館
                 (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開放時間:(日~四)11:00-19:00;(五~六)11:00-20:00
本文轉載自:MOT/TIMES線上誌

藝術創作~24孝&物質主義反思

24 XIAO / 24孝 by Jeffrey Wang
王九思

While the world continues to flatten under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emphasizing local culture has never been more important. We have thus attempted to interpret modern fashion through the le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tarting with our first concept “24 Xiao” epitomize what to the ancient Chines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value of all-namely, caring for one’s parents’ needs. With their tales of sacrifices and bravery, it was viewed to be more cynicism than admiration, and the fact that these are acts of supreme selflessness still serve to awe.In modern times, the same fervency can perhaps find a parallel in the absolute devotion of the fashion industry. Imagine then, our tales of filial piety transposed to modern times, the rebirth of devotion, the renewed obsession, while filial piety was their religion,
fashion will forever be ours.

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區域性的特色發展逐漸重要,在時尚這塊領域上,也有著同樣的現象。因此,我們大膽嘗試以“使用中國經典的文化元素融合現代手法”來詮釋時尚這件事,創造出中國時尚精隨。第一個時尚概念計畫“二十四孝”,試圖把華人認為極端誇張對孝的信仰,套用在時尚界,發現許多效忠時尚所衍生出的奇妙行為,與“愚孝”的故事比較起來,可說是相庭抗禮、不分軒輊。試想把古代的孝子,對應於現代時尚追隨者那般癡狂的行為,他們對所執著之事物,癡戀到某一個境界時所產生的共通性,古今中外皆然。二十四孝創新的詮釋手法,受到時尚與藝文界的注目,除各大平面媒體相繼報導外,並獲邀參加2007年台北當代藝術館主辦的 “FASHION ACCIDENTALLY”展覽和“粉樂町 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

針對現代美容、換膚整妝的速成文化進行反思
對於拜金主義、援助交際和名牌消費的現象提出社會批判
躍起的裙襬,遮蔽不著為了時尚美觀而扭傷的腳踝

王九思表示,二十四孝從現代教育的角度來看,有許多不合時宜的地方,但是他並不想要去顛覆傳統的道德價值,只想以一種帶有「黑色幽默」的趣味,來提供他人另外一種與傳統對話的解讀方式。
 本文轉載自:BLANQ  << 24 XIAO / 24孝 by Jeffrey Wang 王九思>>  

流行文化的創作~南韓案例

喊出文化立國口號的南韓,以影視、音樂和遊戲等大眾文化迅速攻佔亞洲市場,南韓流行音樂Korean Pop(以下簡稱K-POP),更登上台海兩岸以及歐美舞臺,甚至在諸多意想不到的國家如西班牙、德國、祕魯、智利引領一番新潮流,盤點K-POP的席捲之路,真正做到全球範圍,讓人看著都新奇。

2012年為K-POP大眾化的元年

桃園機場被擠得水洩不通,因為南韓歌手又來了!根據統計,2012年還沒結束,就有30多組南韓歌手接力登臺,周邊商品大熱賣,估計獲利新台幣6.4億元,
K-POP來說,2012年是相當重要的一年,除了在臺不斷發燒之外,伴隨著《江南Style》的熱潮,在短短5個月內躍為YouTube第一支觀看次數突破10億的影片,以騎馬舞風靡全球超過75個國家,寫下歷史新頁,突破了K-POP原本只在發燒友群體中流行的局限性,逐漸大眾化,媒體評論:「PSY向人們展示了用韓語演唱的歌曲也可以受到全世界的喜愛,」意義巨大!
YouTubeK-POP的視頻點擊量資料(以SMYGJYP娛樂為基準),顯示2012年在YouTube上刊登的南韓歌手的MV等各種視頻,總共在224個國家被點擊了49800萬次,與2011年的23億次相比,增加了2倍以上,在質和量上都表現出亮眼增長。而2012年上半年的點擊量為172,400萬次,下半年大幅增長。人們對PSY的關心擴展到對全部K-POP的關心,加上SUPER JUNIORJYJBIGBANG2NE1BEAST等偶像歌手組合的世界巡演鞏固了全球粉絲群體,K-POP因而打下了在全球流行的基礎。

奠立不敗要點:偶像團體、練習生制度、中毒式舞曲

盤點K-POP的席捲之路,可歸功於下列幾項關鍵因素;首先,「偶像」即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要想步出自己的國家,不論是亞洲還是全世界,溝通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而又不是所有人都懂韓語,但是散發青春氣息和生命活力的偶像可以突破語言的限制,因為好看的外表與精采的表演人人都愛看!其中,成功在海外發展的又以偶像團體居多,唱跳的舞曲、整齊的舞蹈、絢爛的走位、磅礡的氣勢、全能的特質都是相當吸引人的關鍵。因為如此,很多人以為偶像就是K-POP的全部,其實不然,南韓不乏所謂實力派或抒情歌取勝的歌手,只是走出去的、引領K-POP風潮的都是偶像。
再來,則是創造偶像的「練習生制度」。練習生的制度在很多國家是不可行的,就歐美而言,1218歲是人格定型的重要時期,外國人通常不願意犧牲此段精華時光關在經紀公司裡日夜操勞,無止盡地練習。在南韓,練習生的制度已經行之有年,且因國情不同,願意賭一把的青少年很多,就算18歲以後經紀公司不願意讓其出道,他們大都也可接受。
加上南韓製造偶像有其獨特的方法,吳建恆表示,他曾看過練習生的日程表,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男生一定要練健身,練習時間直至深夜才結束的比比皆是,」長期下來,練習生所積累的壓力相當沉重。吳建恆進一步說明,練習生在訓練過程中,不是只有淘汰的壓力而已,還得突破語言的障礙,例如南韓偶像團體EXO-M,一個南韓人卻要加入MMandarin,中文),就必須學習中文,而被選中的海外練習生不免俗地就得學習韓文,至於南韓本地的練習生則是個個都得精通日文,「日本沒有盜版,付的費用又高,經濟效益可觀,因此日本在南韓經紀公司的心目中是一個非常可口的市場!」為此,長久的時間累積與緊湊的練習日程,造就南韓的經紀公司像工廠般,不斷製造出一批批經過訓練、能唱能跳、優質精良、甚至是連五官也做好準備的偶像。
最後,擁有高度記憶點的「歌曲舞蹈」尤其功不可沒,從最初SUPER JUNIOR的搓手舞到近期PSY的騎馬舞,既簡單又有趣,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人人都可以跟著唱、跟著跳,幾乎已經融入民眾的生活。一般華語或西洋流行歌曲,強調的重點在於寫歌的人將過去的故事或創作的動機帶進歌曲中,進而演繹歌詞、詮釋情感、感動人心。K-POP和此音樂製作模式則是恰恰相反,歌曲不著重於表達,歌詞也較無故事性,一切都為舞臺表演而生,創造容易讓觀眾記住的「中毒式旋律」為大宗,「所以寫K-POP的人很厲害,熟悉什麼樣的旋律,搭配什麼樣的舞蹈,可以吸引眾人目光!」
一首歌曲的呈現,歌手可能要花3個月的時間,以極機密的方式訓練,「舞蹈老師更要簽訂保密條約,這是商業機密!」新歌正式推出之前,絕對不能曝光,因為只要一個舞蹈Point事先被人知道甚至盜用,那麼歌手幾個月來的練習就都前功盡棄了!

臺韓大車拚 我們缺什麼?

相較於南韓偶像團體刮起的陣陣旋風,台灣的團體組合,幾乎壽命都不長,大多維持個35年便無疾而終了;就算近年受到K-POP影響,有不少新團體打造成韓團模式,不僅是服裝、舞蹈,連人數也開始增加,卻引發國人發出不少負面聲浪,除了挨批抄襲外,還被說抄得零零落落。
其實台灣團體不是不行,只是在環境制度、市場遠見以及歌曲創作等方面都有待加強。就環境制度而言,南韓演藝圈肯花時間培養新人,團體從挑選、培訓至出道,起碼歷經23年以上的時間,甚至還有2AM的趙權,當了8年的練習生才出道,經紀公司為的就是訓練旗下藝人具備各種能力,包括應對進退也必須到達一定程度,才會讓他們踏入演藝圈,而且一出道就會給人專業的感覺。過去台灣演藝圈並沒有這樣的新人養成環境,沒辦法捱過練習生的漫漫長路,訴求短時間推出、短時間回收,所以容易讓人覺得底子不足。
以市場遠見來說,南韓的歌手、團體主攻的市場為台灣、中國、日本、印尼、歐美等等,真正做到全球範圍,此外,為了深化各地、各種市場,南韓經紀公司採取「衍生性團隊」策略,例如SUPER JUNIOR-MEXO-M,並在組合中加入當地歌手,專攻大中華市場。而台灣藝人看見的市場不是世界,只是中國,為此,當然也沒有南韓藝人學習他國語言的壓力,眼界放得不夠寬。
在歌曲創作方面,南韓有很多從國外回來的音樂創作人才,就是俗稱的ABK,將學到的創新想法、硬體設備與製作模式融入K-POP,而且分工極細,一首舞曲寫節奏、寫旋律、寫歌詞常常都是不同的人,多位專家分析,K-POP傳達出南韓善長「融合世界、加上韓式創新」的精神,舞蹈、造型學日本,音樂學美國,再創造特有的表演形式,例如繁複大膽的舞蹈招式、高難度的歌唱表演,開創出21世紀的韓流新元素。台灣音樂人比較屬於土法煉鋼,本土創作歌曲大都出自同一人之手,對於流行舞曲,人才不夠,基礎較淺,創意也不足,只能學習模仿,無法大量製造,所以現今很多台灣唱跳歌手都得向歐美找歌。

抵韓培訓淬身心 陳盈燕、戴玉娟脫胎換骨

如今成為一名K-POP歌手,已不只是南韓少男少女的夢想!有鑑於此,channel M首推亞洲最大南韓選秀實境節目《K-POP獵星行動》,被看作是亞洲地區的韓星速成班,反應熱烈,盛況空前。今年《K-POP獵星行動2》擴大舉行,除了香港、台灣、新加坡、泰國和菲律賓之外,更增加了馬來西亞、日本和越南,從亞洲8個國家中挑選出16名優勝者,抵韓接受成為新星的基本訓練,以及嚴格的淘汰賽程,最終優勝者不須經過既漫長又辛苦的練習生歷程,取而代之的是,有相當大的機會立即出道、登上舞臺,對欲成為K-POP歌手的亞洲人而言,其實是踏上星徒的第一步,也是最快速的一步!
在《K-POP獵星行動》中獲得第3名佳績,有臺版潤娥之稱的陳盈燕親身分享,抵韓的培訓課程會因每個參賽者的狀況和時間而量身訂做,一週訓練6天,從早到晚幾乎不停歇地反覆密集訓練,「每天就是跳舞、唱歌、跳舞…,還得學韓文,」每當比賽迫在眉睫的時候,更會練習到凌晨45點,「將近20小時的馬拉松練習,非常扎實!」而她也觀察到,南韓當地的練習生其實比他們練得更辛苦,時間也更長,「難怪南韓歌手個個具備全方位的實力」。
K-POP獵星行動2》第5名的戴玉娟也分享,抵韓的參賽者同住宿舍,官方單位怕洩露比賽的相關細節,規定不能隨便出門,「連大門的密碼都不知道!」她說,其實也沒有多餘的時間觀光玩樂,由於比賽很頻繁,培訓很緊迫,訓練課程之外的時間,參賽者也都不敢鬆懈,對著鏡子拼命練習,「尤其怕跟不上其他人的腳步,每一天的壓力都很大」!
實際體驗南韓訓練生的生活之後,「舞蹈、發聲等基本課程聽來簡單,」戴玉娟說,但是老師的要求非常嚴格!實際教授舞蹈動作之前,必須先進行體能訓練,「長時間把手伸平不能放下以挑戰體能極限。」她回想,在發聲課程時,只要達不到要求老師即會嚴正以待直接指正,「沒有愛的教育這回事!」陳盈燕也說:「歌沒練好,老師甚至會生氣的直接趕人出去,不必繼續上課了,」比賽表演不好還會直接在臺上被評審怒罵到哭,「評審直接否定我沒有當歌手的能耐時,打擊真的很大!」種種考驗除了磨練歌唱、跳舞技巧之外,更淬鍊心志,目的就是要讓參賽者儘快成熟,也好承受、調適將來觀眾的批評。
雖說整個過程下來備嘗辛苦壓力之大,但是兩人滿載而歸,脫胎換骨,「最後不再只是模仿,而是擁有自己的風格和味道,獲得評審肯定,」兩人開心地說道,這段歷程不論是對身心發展、歌唱技巧,或是未來的演藝生涯,都非常有幫助!
 ~~~~~~~~~~~~~~~~~~~~~~~~~~~~~~~~~
韓國流行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或許可以歸功下列元素的組成,加上練習生制度的培育。
1.著重跨語言/文化的溝通:歌詞無故事性、歌曲不著重表達,一切為舞臺表演而生,創造容易讓觀眾記住的「中毒式旋律」為大宗;
2.深化市場:衍生性團隊皆有熟悉當地國語言的人
3. 細緻搭配:節奏、寫旋律、寫歌詞常常都是不同的人,所以寫K-POP的人很厲害,熟悉什麼樣的旋律,搭配什麼樣的舞蹈,可以吸引眾人目光!
4.創新:繁複大膽的舞蹈招式、高難度的歌唱表演,開創出21世紀的韓流新元素
李安導演曾說,台灣的民眾是「亂中有序」。這個「亂」是因為台灣人把"情"擺前面,這個「序」也許是台灣人深層內函所展現的道義、關懷、幫助,而「亂」和「序」因此可能讓我們很難像南韓一樣無故事/感受的創作,只純粹地創造舞台上的中毒式表演。在流行文化中我們很難創造利基,但隨著少子化、全球高齡社會的來臨,我們的亂與序或許能在此一族群中展現我們的要角。我們與南韓民族性的差異會展現文化創作的不同,從李安與K-POP文化創作所表現不同的內函或許能看出些端倪,和適合台灣發展的方向。

但無論那個領域,從小島環境中擴充我們的格局與視野很重要,因為導演李安說,我們有相當自由的創作,但格局太小!

<<o_Go創新加值>>

~~~~~~~~~~~~~~~~~~~~~~~~~~~~


文章內容摘錄自《卓越雜誌》2013 3月號 韓唱銷大揭密 迷偶像還真實力?盤點K-POP席捲之路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定位の不同 CRM App版創造業務開發價值

具備行動性的app,除了服務一般消費者外,在企業內部最常服務的便是經常性移動的人物,如業務員、老闆、廠管、庫存點貨等。以業務員為核心的 CRM app提供業務員開發上的行動利器,透過雲端智慧分析的連結,能即時推薦合適的產品組合,這與電腦版純粹的輸入差異甚大。
不同的定位,設計的app方向與功能也有所不同。可以感覺出定位對設計有很大的影響嗎? ^^ 以下是摘錄Microsoft Dynamics 每月專欄的文章,提供參考~
...................................................................................................................................................................................................................
CRM - 2014 發展新趨勢
 ...

在 SFA (Sales Force Automation) 功能面為例子來說,這類的 CRM Mobile App 主要的改變是把系統操作的觀點,轉移至以業務人員為核心的運行方式。舉例來說,一個理財專員在完成一天的客戶拜訪、客戶服務以及金融商品銷售後,回到公司需要在 CRM 上建立各種紀錄單,以利其主管及高階經理人,能夠對於其銷售進度和狀況能有一定的掌握;這是從企業觀點建立的 CRM。而對於業務人員來說,若一個 CRM Mobile App 能提供的,是建議他一整天整合後的拜訪行程,同時對於他所經營的不同客戶,Mobile App 能夠以客戶為主的列出各種相關交易錄紀、目前投資組合的損益、同時又能帶出該客戶所關心的國際經濟新聞等,都能在一個畫面中完整展示,對於理財專員來說,他就更能有有效率的掌握客戶狀況,並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進而有助於業績的提升
圖1、與電腦版定位的不同 CRM app版創造業務開發價值

而觀察目前以 CRM Mobile App 為主軸的新創公司,目前在矽谷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代表著 CRM Mobile 的需求正潛在的提升中,這些新創公司無一不是以看到這塊市場的發展潛力。而對於企業而言,若能注意這樣的趨勢而領先同業開發自己的 Mobile App,必定能創造新一波的競爭優勢。
...................................................................................................................................................................................................................
對能創造公司業務員客製化行銷利器的CRM app有興趣嗎? 可以至下方網站試閱 top 35 CRM apps~